作者:邱钰涵
随着经济社会高速发展,社会节奏急剧加快、工作压力不断增大,因久坐、久站等引发的亚健康问题对人们工作效率、生活质量的影响愈加突出。想要保持健康的体魄,需要坚持不懈地健身、锻炼。只有通过倡导全民健身的健康生活方式,统筹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,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等系列举措,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,使健康融入生活,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。
树立全民健身健康生活观念,做好“生根发芽”文章。健康对个人而言是需求,更是责任。通过健身可以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锤炼意志,我们要争当自己健康的“第一责任人”,养成运动的良好习惯,实现从“要我健身”到“我要健身”的转变,使全民健身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。同时,体育锻炼需从小抓起,学校要建立健全体育考核评价体系,配齐配强体育教师,丰富体育课程、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载体,让体育从“小学科”变为“大学科”,激发学生体育兴趣,培养学生运动习惯,发挥“小手拉大手”辐射带动作用,真正起到学生带动家长、家庭影响社会的作用。
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,做好“插柳成荫”文章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,场地设施是基础。目前,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还未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。统筹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,一方面需完善配套政策,拓宽资金来源,盘活闲置场地,改造老旧厂房,利用边角资源,规划建设多功能体育场馆、体育公园、健身步道等,实现“一场多用、一场两门、早晚两开”。另一方面需抓好“科技赋能”,引入智能健身器材,加快vr眼镜、健身镜、手机健身app等智能设备的优化升级,实现居家在线健身,掀起全民健身热潮。
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,做好“老树新枝”文章。时代在发展,社会在进步,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也需要与时俱进、勇于创新。政府部门要发挥协调作用,加强组织调度,积极承办线上线下、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,强化跨省、区、市体育项目交流合作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文化品牌,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,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全民健身活动。同时,要进一步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,鼓励体育专业人员组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,组织开展科学体育运动“进机关、进企业、进社区、进乡镇、进学校”活动,主动把健身知识“送上门”,凝聚“人人重视、人人参与全民健身”的浓厚氛围和强大活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