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杨瑞梅
当前,各地集中开展“万名人才兴万村”行动,着力解决乡村振兴人才不足问题。笔者认为,要健全“一对一”“点对点”“面对面”的机制,确保人才下得去、有思路、扶得好,才能为乡村振兴切实提供智力支撑。
要“下得去”。乡村的环境比起入村人员原单位或生活的城区会有交通、生活等方面的不适。所以,入村人才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,充分认识组织“万名人才兴万村”行动的重要性。“万名人才兴万村”是领导干部自觉肩负重任的具体体现,是密切联系群众的生动实践,是培养干部和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,是全面建设“人才强市”的现实之举。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,以高度负责的认识和态度,以高度统一的思想和行动,真正俯下身、静下心与乡村干部同吃、同住,一起研究、分析工作,解决好思想认识第一关。
要“有思路”。入村人才要第一时间主动投身基层一线,践行“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的精神。通过深入田间地头,走村入户、召开座谈会等方式,与村组干部、村民代表及致富带头人、村民等进行深入交谈,了解掌握村级“十四五”发展规划、发展思路及村民的所思、所需、所盼。同时,了解掌握上级相关的扶持政策、项目、资金,真正为服务乡村“把脉会诊”,与乡村一起理清发展思路和确定发展目标。
要“扶得好”。入村人才要根据乡村和村民需要,充分利用自己所学、所能积极协调引进所需人才,为服务乡村培养一大批乡村振兴“土专家”,种植业“田秀才”,养殖业“土医生”,真正授乡村以渔,让群众在种养殖业、乡村旅游、农村电商等方面成为行家里手,创造致富新路,成为服务乡村振兴的引领者、推动者和示范者。